
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
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
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
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
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
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
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
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
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影片平实、
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
昧的社会。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
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
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
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情节上,张艺谋在原著的基础
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的
过程中并没有王教授这个角色。但是引入王教授这个角色,更加直白地揭开掩藏
在凤霞之死背后的隐情。观众在经历过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下,看到了那个时代对
知识分子的无情摧残。另外一个重大的改动,是福贵谋生方式的改变。从小说中
福贵向龙二借了两亩田过活,变成了向龙儿借了一副皮影戏做流浪艺人。皮影戏
又至始至终贯穿了整部影片,恰恰将小说的农村背景搬到了城市,开拓了视角,
利于电影语言的表达,达到了更加平民化、普遍性的效果。而给我的理解,“皮
影戏”的意象又可以有一种人生如戏、悲喜皆空的意味。
电影将有庆的死因由原来的为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改为疲劳中被拉去学校做
工而导致被春生撞死。揭开有庆裹尸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将人物的悲惨性充分视
觉化。虽然不及原著的情节在政治上那么尖锐,但是学校逼迫学生搁置学业投入
全民大炼钢,在另一个层面上投射出大跃进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荒谬和
行为方式的粗糙,中国走的社会主义的伪科学路线以及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和命
令主义的肆意横行。与之前工作人员来福贵家中收铁器有庆翻开福贵放皮影的箱
子提出箱子上的钉子和皮影上的铁丝也是金属又有某种隐秘的联系。相较之下,
改动之后的情节避免了绝对化,更显意味深长。
在结尾也有大手笔的改动。原著的结尾是这样的:凤霞难产死了,她的丈夫在
打工的时候被石板压死了,二喜的儿子由福贵养着,后来吃豆子撑死了。福贵的
家人全都离他而去,只有一头老牛伴着他,他说:“人嘛,就是要活着。”
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只有沉醉于苦
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
然而电影的结局显得温和得多,凤霞死后,她的儿子取名为馒头,福贵和家珍
带着二喜和馒头一起生活下去。这样的处理使悲剧停留在一个适可而止、容易让
人承受的范围之内,使观众的视角从纯粹的悲剧更多地转移到生命和历史的关系
上。
这部平静的影片却被列为中国十大禁片之一,在意识形态上强行批注了“不和
谐”。时至今日,这个国家已经有勇气承认过去犯下的一些错误,但是又为什么
没有勇气承认得彻底呢?既然有勇气面对过去了,又为什么要遮遮掩掩,没有勇
气面对现在改正现在呢?
因而面对历史和现实,除了付诸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呢?面对充满苦痛的“
活着”,又能说什么呢?